一、个人简介
杨玉,1981年1月,博士, 研究生公共英语教研部,教授,硕导;博士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本科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英语专业。
主要研究领域: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流与翻译等,隶属于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二、教书育人工作成果
近三年来承担本科生《理工学术英语》、硕士研究生《学术交流英语》、《综合英语》及博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阅读》等理论课程、本科生《科学实践》课程、指导本科毕业论文3人,研究生学位论文11人。
三、主要科研及教研成果
近五年来
1. 主持科研/教改项目5项;
2. 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
3.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10篇。
四、获奖情况
主持建设的《理工学术英语》获批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云南省线上一流课程及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曾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比赛国家二等奖、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第二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云南省二等奖。
五、博士论文简介
题目: 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语言态度研究
提要:民族语言是民族交际的重要工具,是民族成员之间交流信息、传承文化和维系民族认同感的媒介,它能促使民族成员之间在认知、行为、情感等各方面产生同质性和一致性。因此,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者可以通过语言来增强自己的民族认同。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紧密相关。语言态度主要指人们对一种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或做出一定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将会影响人们对语言的使用,尤其是少数民族成员。同时,他们的语言态度又常常受民族认同、目的和动机等因素的影响。为此,可以发现民族认同、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国内不少研究都以某一特定少数民族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例,来调查他们的语言使用、民族认同现状及语言态度情况。但是很少有研究来调查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和民族认同,并对两者关系进行探讨。 云南是中国西南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省份,除回族外,其余24个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同时他们还要学习汉语,甚至第三语言(如:英语)。作为多种语言的使用者,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语言使用、语言态度将会影响其民族语言的发展及民族认同感的保持,进而影响到民族团结与稳定。民族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因此本论文立足于云南民族和谐发展的背景,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和民族认同的关系,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本研究从民族认同及语言态度的界定及构成要素入手,选取昆明地区三所高校(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及云南民族大学)及玉溪市一所高校(玉溪师范学院)的592名云南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哈尼族)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法、访谈法搜集资料,并利用SPSS16.0和AMOS20.0进行数据分析,力求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有机结合,来解读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究民族认同与语言态度的关系。 本论文包括四个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1: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本民族认同情况如何?是否存在民族、性别、年龄,年级、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差异? 研究问题2: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会使用什么语言?他们对应的语言水平如何? 研究问题3: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语的语言态度如何?和对普通话及英语的态度是否存在差异?有哪些影响语言态度的因素? 研究问题4: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和语言态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两者和语言水平是否有关系?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 (1)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程度较高,有着明确而又积极的民族认同,对自己的民族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并认为自己的命运和本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紧紧相联。性别、年级、家庭生活背景、父亲民族、母亲文化程度、上大学前学习模式及少数民族朋友的多少都影响其民族认同。 (2)在被调查对象中,将近一半的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最先学会的语言是本民族语,其中白族大学生中会使用白语的比例最高。同时,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家里本民族语使用频率最高,但存在代际差异;在学校大多选择用普通话和当地汉语方言来交流,但是在书面阅读和写作方面,则基本使用汉语,听歌曲或看电影时大多会选择汉语,但偶尔也会选择本民族语、英语和泰语等。 (3)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普通话、本民族语和英语的地位、功能以及发展前途等都持有较为肯定的看法和态度,但是程度不一,普通话程度最高,本民族语次之,英语最低,性别、年级、民族都影响语言态度。 (4)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本民族认同和对本民族的语言态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本民族语水平也呈显著的正相关,因此,本论文构建了以语言水平为观察变量,民族认同与语言态度为潜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经过修正和验证,该模型的拟合指数达到结构方程模型的标准要求,拟合度良好,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语言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语言态度,语言态度也影响民族认同。 论文最后部分主要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探讨对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及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启示,并提出强化民族认同的策略和建议。